您好,欢迎来到心成教师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 >> 考试大纲 >> 正文

义务教育新课程研究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逻辑理路与创新价值(202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2年8月9日 浏览:325 次


作者简介:朱翔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现任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国家中学地理教材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侨眷。主要从事区域地理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课题100多项,出版著作20部,发表论文80多篇。2021年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摘要:为推动义务教育与时俱进,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课程研制方法论上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的逻辑思路,重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注重发展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引领学生认识地球家园,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带来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新气象、新思想和新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地理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关系着义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推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地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2)03-0118-06


引文格式:朱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逻辑理路与创新价值》[J].教师教育学报,2022(3):118-123.


为推动义务教育与时俱进,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1],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带来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新气象、新思想和新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地理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关系着义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推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梳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在逻辑,认识其创新价值,有助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一、与时俱进的地理课程理念与价值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产物。课程标准是“由课程方案设计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活动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与编写标准、课程实施标准、课程质量管理标准、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构成的课程标准体系”[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环环相扣的链环中深入推进[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4-5]。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需要明确其内涵、育人价值、学科能力表现和水平分级[6-7]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是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结合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以及成长与发展规律建立起来的,其中有深入的考量和重要的改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科性质是学科课程赖以建立的基础。“地理新课标”阐明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深刻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1]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地理新课标”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程理念上,“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1]。“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地理素材;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作出初步分析和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以及时空变化特点,逐步形成从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步形成从空间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的能力[1]


二、地理核心素养导向及构成要素


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坚定不移的主导方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地理学的特性,整合地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8]。“地理新课标”强调要综合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注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综合分析复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问题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状况,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8-9]。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包括: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正确理解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分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得失,为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1]。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发现和探索地理问题,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在体验反思中主动学习;注重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9-10]

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11],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也是地理学思想和地理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建立需要从区域认知开始。区域认知是必不可少的素养,需要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形成,而从具体的实践行动到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正确的地理观念还需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


三、地理课程结构优化与知识内容更新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程标准加以重点建构、阐释和说明的方面。此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方面还是在具体的知识内容选取方面,都体现出创新价值。


(一)优化地理课程结构

“地理新课标”在内容结构上变革的关键在于:从空间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家园。地理课程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就具体的课程内容架构来看,在“认识全球”部分,“地理新课标”提出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要求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人文环境。在“认识区域”部分,“地理新课标”提出将地球表层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学习对象,要求学生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中国的整体面貌、不同分区及家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地理工具”部分,“地理新课标”要求侧重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在“地理实践”部分,“地理新课标”则要求以多种方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


(二)更新地理知识内容

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要反映这些变化,推动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对地理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新。“地理新课标”重点更新的课程知识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


1.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由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上升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的新空间,“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13],形成多层次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构建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包括区域战略总体提升、区域发展内涵扩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分割和经济壁垒。

2.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就会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14],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3.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应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15],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加强美丽中国建设,应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16]。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重点包括: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行动,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4.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属于新增设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新课标”从耕地与粮食、水资源、矿产资源、石油、海洋安全的角度,揭示自然资源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17]。“国家安全”这部分课程内容重点阐述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增强保护资源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污染物跨境移动与环境安全,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5.海洋地理

“海洋地理”也属于新增设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侧重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是主权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力和利益的统称,包括领海的主权以及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等。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上、海中、海底和海岸带4个部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强调妥善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6.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18],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7.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强劲引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重视历史文化传承,让城镇“有记忆”、有特色,呈现美丽的风貌。

上述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对于学生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四个自信、形成综合思维品质和人地协调观都具有重要价值。



四、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探究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带来一个重要的改变:“地理新课标”要求用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围绕某一探究主题,以地理课程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注重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以综合性学习为途径,以物化学习产品为学习成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设计包括制定目标、明确主题、选取内容、选择形式、选定场所、开展评价等,注重引导学生增见识、长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选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乡村振兴、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强调学以致用。学习形式可采取项目式、单元式,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鼓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大课堂,提高在真实情境下综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评价注重运用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合理评价。



图片

五、地理课程实施建议具体化


“地理新课标”提出的有关课程实施的建议更加具体化,体现出“可思易用”的特征。“地理新课标”细化了课程实施要求: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聚焦主题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素材,丰富学习活动形式,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既要发挥传统地理教学手段的优势,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问题式教学和地理实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成长环境,使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教学组织突出结构化的教学单元设计,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增强地理实践力。“地理新课标”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教学建议: 

在课程评价方面,“地理新课标”提出要以课程目标、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业成就等信息,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技术手段,科学、客观、准确地测评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发展状况。

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地理新课标”提出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的地理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科学、客观、准确、有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考试命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注重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问题情境、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教材编写方面,“地理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育人价值。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依据,其编写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理念,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地理新课标”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合理组织教科书结构体系,精心选择教科书内容素材,大胆创新教科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尝试研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 

此外,“地理新课标”还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利用学生“学习经历资源”,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数字与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2-04-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 何玉海,王传金. 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15(12):89-98.

[3]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4]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30.

[5]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6] 田慧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

[7]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10.

[8]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EB/OL].(2020-05-13)[2022-04-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462199.html.

[9] 张瑾.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设计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10] 陈伟,王雨凌. 中考地理凸显核心素养的探索[J]. 江西教育(教学版),2016(11):13-14.

[11] 程菊,徐志梅,舒建秋. 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 地理教育,2016(2):4-6.

[12] 邹波. 将七大战略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民政工作伟大实践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J].中国民政,2018(1):20-23.

[13] 朱翔.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J].地理教学,2018(2):7-9.

[14] 杨解君. 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25,111.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2-04-26].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6] 蔡守秋. 论环境资源法治体系的完善[J]. 荆楚法学,2021(1):104-118.

[17] 朱翔.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3):40-42.

[18] 廖灿亮.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J]. 中国报业,2021(7):48-49.



更多>>
  • 江西心成教育
  • 江西心成教育
  • 江西心成教育

  • 江西居住证可以…
  • 教师常用的教学…
  • 2021中小学…
  • 2020下共青…
  • 2020下江科…
  • 2020下南昌…
联系心成教育

用心成就您的教师梦想!(全日制辅导,保姆式督学,小班独家教学,食堂宾馆吃住无忧。)

电话:18046812925

地址:江西财经大学(麦庐校区)东南侧约100米处,微信定位搜江西心成教育(集训基地)

微信公众号:xincjs(江西心成教师招聘考试)、xincedu(江西心成教育)
新浪微博:@江西心成教师
官方网站:http://www.xincj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