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成教师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 >> 考试大纲 >> 正文

解月光: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解读

发布时间:2022年8月9日 浏览:1537 次

据解月光教授的发言整理

最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公布。走向信息科技教育,是适应数字时代、在线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发展的必然。


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课标组做了一件大事情。 

01

概况



1、走向:信息科技教育

当确立要走向信息科技教育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明确地确立了这个学科的基础性属性,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
因此课标组在研制信息科技课标的过程当中,不断确立了一种信念,就是在未来,课程与校内外信息科技教育一起,构建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时代创新力、学习力和迁移力的完整信息科技教育体系。 2、研制:指导思想
走向明确之后,课程标准组确定了相应的研制指导思想,包括五个方面,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让大家了解。
第一,以学科核心素养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数字公民培养的主线;
第二,学科大概念螺旋下移;
第三,充分考虑数字原住民的已有数字经验和素养发展需求;
第四,强调课程的科学属性并不弱化课程的技术属性,但一定终结:围绕具体软件工具使用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第五,反映新一代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影响及其育人价值。
在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课程标准组经历了近三年的时间,产出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这一成果。 

 3、定性: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
信息科技课程的定性是:
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
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宗旨: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的国家安全观,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5、设课:融合+独立
3-8年级独立开课;1-2年级、9年级融合,但课程标准贯通1-9年级。(1、2、9相关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02

变化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走向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变化,我们可能能够体会到信息科技课程比较本质的一些东西。

第1个变化,课程属性更改(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显著变化)
第2个变化,课程总目标定位从信息素养变为数字素养
第3个变化,采用课程主线替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大概念,包括数据、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
第4个变化,“跨学科主题”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5个变化,突出人工智能作主线地位,但没有独立课时
第6个变化,强调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方法(过程)、科学应用、科学评价,技术服务于这些整体目标
第7个变化,强调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原创精神
第8个变化,分学段设置课程模块,内容与要求分别对应于核心素养学段特征。
第9个变化,对实验教学提出要求,明确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应用型实验、探究型实验)

03

核心

 

1、课程理念


课程的核心内容,首先便是课程理念,包括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全面反映了课程的基本需求。
第一,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价值
第二,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结构
第三,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内容
第四,倡导真实性学习(实施
第五,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评价
课程理念的5个方面从价值到结构、内容、实施、评价能够全面建立起来,我们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应该遵循这些理念。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在信息科技课程里,目标分为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总目标:
1)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
2)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
3)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
4)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互相支持,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是围绕着核心素养确立的,但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割裂的,在实践当中要进行融通,所以强调四个方面互相支持,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在信息科技课程里,除了总目标之外,按照学段确定了各个学段的目标。
学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学段的具体化,旨在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别按照素养的四个方面确定并描述出学段目标)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六三”学制按“2223”划分,“五四”学制按“2322”划分。
3、课程内容:
一、六条主线贯穿全学段,设置9个内容模块组成内容体系,设计17个跨学科主题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进一步凸显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
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内容是9个模块+17个跨学科主题。课程标准对六条主线的具体内容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这些明确的界定其实主要是内容线索。强调六条主线要贯通全学段,那么这六条主线的内容要怎样规约?是一个什么样的线索?
六条主线:

1)数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组织与呈现-数据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算法:问题的步骤分解-算法的描述、执行与效率--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3)网络:网络搜索与辅助协作学习-数字化成果分享-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
4)信息处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
5)信息安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依法依规、个人隐私保护-规避险原则、安全观-防范措施、风险评估。
6)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体验-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伦理与安全挑战。
比如“网络”,内容线索是进阶式的,从网络搜索与辅助协作学习,到数字化成果分享,再到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从低学段一直到高学段,是按照这样的内容线索来贯通的。
比如“信息处理”,内容的线索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到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再到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其实这个线索里,像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处理是低学段的,使用编码建立数据联系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是中高学段的,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这是7-9年级学段的。
二、由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两部分组成(“六三”学制) 


由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两部分组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课程标准里主要呈现的是“六三”学制,也给出了“五四”学制按照相应的学段进行上移或下移的内容。

第一学段:“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和“数字设备体验”;


第二学段:“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和“数据编码探秘”;
第三学段:“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和“小型系统模拟”;
第四学段:“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和“互联智能设计”。
比如第二学段,“在线学习与生活”是三年级内容模块,“数据与编码”是四年级内容模块,“数据编码探秘”是跨学科主题。比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模块是“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和“互联智能设计”是跨学科主题。
图片右侧是非常清晰的表达,第一学段两个模块,第二学段两个模块,第三学段两个模块,第四学段是三个模块。跨学科主题部分,第一、二、三学段都包含了4个可供选择的主题,第四个学段包含了5个可供选择的主题。

在课程标准里,相应的跨学科主题的备选主题都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还是数字化资源的开发,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

 三、内容模块由概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四部分组成。 

概述:主要是阐释本模块设置对于学生的意义,和通过本模块学习,学生应达到的发展目标。
内容要求:以条目的形式规约了知识范围、深度、难易程度和学习方式方面的要求。条目数在5-8条之间。最多的8条,最少的5条。
学业要求:学段目标具体化,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相呼应。
教学提示:针对具体内容和学业要求,对如何教、如何教的有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提出的具体建议。
四、学业质量标准:重价值、目标、学业的一致性



学业质量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即是每个学段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学业成就及表现特征进行的总体描述。
作用: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对教学活动、教材编写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最核心的内容,包括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评价进行的介绍。如果我们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应该从这些重要的点去入手。 

04

关注

 课程标准已经公布了,那么它就是一个标准,是一个法定性的文件,它体现着课程的蓝图。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已经确定。
我觉得特别要关注,从课程实施需要出发,数字化资源、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实验教学等。
课程标准公布之后,其实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关注的可能不只课程标准里边说了啥,更重要的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上,如何通过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规约,把人才培养的更适合数字时代,适合在线社会,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做贡献。
1、需要什么素养的人才:全面育人价值



不论我们从哪个侧面支持课程的实施,支持课程蓝图的达成,都必须要从需要什么素养的人才开始,必须要把握住全面育人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不只是信息科技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来说,创新力、学习力、迁移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从非常多的侧面,用不同的话语体系来去讲人才应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是站在学科的角度。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在数字时代、在线社会,创新力、学习力、牵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从人的能力角度的诠释。我觉得,要支持课程标准的落实,达成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这“三力”是必须要关注的。


“全面覆盖式”的课程是来自于国外的说法,但是在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当中已经被我们接纳。课程的开发需要不断审议、不断迭代。现在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不只考查学科本体的知识体系,更强调对于教和学的引导,更强调能够带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全面覆盖式”的课程理念,已经被渗透在课程标准的研制当中。
这种“全面覆盖式”的课程在培养创新力和牵引力方面,被一些专家和实践者所认同,就是大概念。目前其实在不同的课程里都体现了使用大概念作为学科课程基本架构的一种方向和趋势。以大概念做“全面覆盖式”的课程,对于创新力和牵引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以下是大概念的含义: 

 2、几个重要提法:
我们要关注几个非常重要的提法,这些提法都对于我们从课程实施角度做相应的工作,做相应的资源开发,是非常有益的,恰好能够更好地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
第一个重要提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我理解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关系,如果按照国际上的界定,那么数字素养包含了我们原来说的信息素养。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具体应该有哪些表现?在课程标准当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学段目标里,我们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关于数字资源与技能应如何培养。但是课程标准里,虽然把学科核心素养按照四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学段目标,个人认为这是为了描述的方便或表达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在课程实施的时候,要割裂地使用和达成。
所以这一句话要特别关注,“互相渗透,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第二个重要提法,课程内容遴选: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并重;“科”与“技”并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
课程标准在实施的时候,不管是一线老师,还是研究机构,“全面覆盖式”的课程思想,大概念的课程架构思路,是应该把握的。
第三个重要提法,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讲真实性学习、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解决。信息科技课程,在我们的数字时代在线社会里,课程实施一定要突出解决问题,而且是真实的问题,是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都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利用它,如何从一些经典的案例里,寻找到潜在的、利于创新的这些内容,将其利用到我们的课程实施当中。
第四个重要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创新。
这里强调学习方式的创新,在线学习目前肯定是被接受的,未来在学校的课堂上,在线的学习仍然要作为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得以凸显,对于迁移力和学习力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个重要提法,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系统设计学习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
系统设计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难以培养“三力”。如果我们只针对具体的知识设计零碎的活动,就会使得知识碎片化,会影响到课程价值在课堂学习环节的具体落实。
这里还提到“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这个大家都清楚,后边提到的“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是从课程实施面向社会、面向学校提出来的。
第六个重要提法,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
第七个重要提法,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在把握育人要求和学科原理基础上,注重体现最新成果,优化内容,更新教的手段,创新模式。
第八个重要提法,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原创精(课标着重强调的,也是信息科技学科独有的)课标中提到的次数分别是:23次、5次、4次。 在接下来面向课程实施要做的一些支持性的工作里,我觉得要特别关注这些重要的提法,只有围绕这些重要的提法,我们才能抓住很本质很核心的东西,抓住很关键的问题。所采取的相应工作,可能会对课程标准蓝图的落实有更好的支持和效果。

05

结束语

 
 
第一,着眼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
我觉得面向课程实施,如果要抓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是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学科里最本质的,也是我们最应该拎出来的。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生活学习当中的问题,计算思维是必须要确立的。
第二,遵循一定方法与逻辑,构造清晰的计算思维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知识脉络。
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学业课程标准和学段目标的描述当中都很具体,也很明确。但想要构造清晰的计算思维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知识脉络,还是需要我们在做课程实施的工作时遵循一定的方法和逻辑。
第三,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全局观(规划)设计观(方法论)步骤观(算法)和价值观(评价)(算法与编程的显性和隐性)
其实不管是在教还是引导学的过程当中,科技课程必须要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全局观、设计观、步骤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樊磊老师的观点。
信息课程有非常明确的模块是算法,但并没有明确的模块是编程,算法是显性的,编程是隐形的。
第四,时刻提醒:启迪学生对计算思维的体验,培养学生面对数字社会/在线社会的基本素养。
五,努力做到:真实经历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以此来有效培养计算思维,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最后,关注:融合课程实施面临实际的困难,如何解决?关心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就应寻找解决方案。

 

注:解月光,系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智慧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更多>>
  • 江西心成教育
  • 江西心成教育
  • 江西心成教育

  • 江西居住证可以…
  • 教师常用的教学…
  • 2021中小学…
  • 2020下共青…
  • 2020下江科…
  • 2020下南昌…
联系心成教育

用心成就您的教师梦想!(全日制辅导,保姆式督学,小班独家教学,食堂宾馆吃住无忧。)

电话:18046812925

地址:江西财经大学(麦庐校区)东南侧约100米处,微信定位搜江西心成教育(集训基地)

微信公众号:xincjs(江西心成教师招聘考试)、xincedu(江西心成教育)
新浪微博:@江西心成教师
官方网站:http://www.xincjs.com